語言組與聽力組分別由多位審稿委員審慎評核
通過名單如下表:
備註: 投稿者(出席報告者)都需要報名大會
語 言 組 – 口頭 |
||
編號 |
題目 |
作者群 |
L02 |
右耳優勢效應是否存在?探討人工電子耳不同側植入之語言表現差異 |
林堂智、陳姵樺 |
L04 |
異常語音轉錄能力與音素覺識能力之關聯性研究 |
陳昱如、葉麗莉 |
L05 |
記憶歷程失誤與聽損兒語言表現之相關性 |
羅明、李翊瑞、林怡秀、陳修元、陳姵樺、林卓垣 |
L06 |
雙耳同時植入人工電子耳之聽損兒童接受整合性早期療育之語言治療成效初探 |
王庭萱、王笙諭、張綺芬 |
L07 |
臺灣版安德森頭頸部癌症吞嚥障礙生活品質量表信度與效度分析 |
陳佩瑩、蔡孟儒、盛華 |
L08 |
青春期假聲之臨床評估與治療:個案報告 |
陸惠萍、陳玉函、蔡宜庭 |
L10 |
如何協助在教育階段的全盲合併聼覺障礙個案有效溝通 |
張柔苓、林于倫、吳宜蓁 |
L12 |
應用LSVT LOUD於帕金森氏症個案之成效 |
鄭雅分、林柔吟、呂昂衛、周建文 |
L13 |
人工神經網路對語音異常兒童與人工電子耳兒童之語音錯誤識別 |
鄭靜宜 |
L16 |
Why do the school-age children with cluttering speak so fast? |
楊淑蘭 |
L17 |
早期療育服務的溝通障礙兒童其主要照顧者與特教老師對溝通輔具使用的態度與認知: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 |
蔡久合、蔡孟儒 |
語 言 組 - 海 報 |
||
序號 |
題目 |
作者群 |
LP01 |
對話式閱讀與後設語言能力訓練對孩童閱讀能力之影響 |
廖敏翔、鐘偉倫 |
LP02 |
流暢塑型法結合家長介入對改善學齡口吃兒童說話表現療效之個案研究 |
徐如廷、楊淑蘭 |
LP04 |
台灣聽語領域應用遠距科技復健模式於偏遠地區療育可行性之探討 |
魏文言、陳凱玫 |
LP05 |
失語症患者結構化言談的正確訊息單位與口語敘述測驗得分之相關 |
徐婉瑜、許哲瑋、陳振明 |
LP06 |
口吃修正法結合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法對口吃成人療效之個案研究 |
鄭靖柔、楊淑蘭 |
LP07 |
居家服務個案吞嚥問題盛行率之調查 |
江孟蓉 |
LP08 |
語音異常與正常兒童的口腔肌肉力量及口腔輪替動作速率表現 |
張艾琪、鄭靜宜 |
LP10 |
音韻組合頻率和語意類別對學前兒童新詞學習的影響 |
蔡雪如、鄭靜宜 |
LP12 |
詞彙教學促進AD/HD學前語言障礙兒童詞彙提取及詞彙多樣性之個案研究 |
柳瑞棻、黃妤真 |
LP13 |
詞彙的預期性對語句句意理解之心理實驗研究 |
彭紜萱、林芝妤、邱宇潔、張心懿、曾信勳 |
LP14 |
女性空服人員嗓音問題之盛行率與危險因子初探 |
管若妤、盛華、蕭自佑、陳素秋 |
LP15 |
適用吶語症患者之個人化語音辨識系統 |
葉修瑋、Alim Misbullah、張嘉原、林海興、翁恪誠 |
LP16 |
早期療育跨團隊合作照護教學於新進語言治療師執行成效 |
葉雅文、黃友琳 |
LP19 |
腦中風後吞嚥困難臨床路徑執行成效分析 |
李婕瑜、劉睿菁、唐浩偉、彭昶仁 |
LP20 |
以聲學分析預測甲狀軟骨成型術之嗓音成效 |
黃竹均 |
LP21 |
核心反應訓練對於提升全盲自閉症高中生溝通與學習動機之成效 |
吳宜蓁、林于倫、張柔苓 |
LP22 |
運用低頭阻抗運動提升中風個案的喉部上抬能力之成效 |
倪若文、王衍智、呂昂衛、林建仲 |
LP23 |
初探幼兒執行功能對口語敘事之作用 |
葉佳雯、羊蕙君 |
LP26 |
利用口腔機能訓練和吞嚥電刺激訓練Wallenberg Syndrome個案之成效 |
林學民 |
LP28 |
嗓音治療對玻尿酸聲帶內注射手術效果維持之影響-以單側聲帶麻痺個案為例 |
楊雨璇、余詠禧 |
LP29 |
語意特徵分析對失語症患者在命名困難之治療成效—個案報告 |
梁樂瑤、張毓蓉 |
LP30 |
個案報告:擴大性及替代性溝通輔具對提升毛毛樣血管疾病學齡兒童詞彙能力之成效 |
蘇嫺、尹凱笛 |
L01 |
探討影響聽神經病變光譜障礙兒童語言表現之因素 |
林堂智、陳姵樺、張秀雯 |
L09 |
增強語音區別性特徵策略對智能障礙者語音異常改善之初探 |
陳慶錨、鄭靜宜 |
L11 |
探究失智症長者應用懷舊療法的符號辦識能力 |
李秋玉、蔡孟儒 |
L14 |
關鍵影響選擇語言治療師和聽力師為職業的看法 |
項鈺雅、蔡孟儒 |
L15 |
圖文蘋果派(VS)和圖形溝通符號(PCS)的象徵度及偏好:以學前兒童與老年人為例 |
陳沛均、蔡孟儒 |
聽 力 組 – 口頭 |
||
編號 |
題目 |
作者群 |
H01 |
單側與雙側輕度聽損孩童家長使用「微聽損孩童警示量表」結果之初探 |
胡文俐、羅意琪 |
H05 |
聽力師,你準備好進入長照了嗎?--從榮民長者聽覺復能之個案分享初探類長照的聽覺照護 |
邱文貞、翁珮瑄、管美玲、張憶萍 |
H07 |
嬰幼兒聽覺技巧檢核表常童參考指標建置:第一階段數據分析 |
張逸屏、張舒婷、洪萱眉、陳姵樺 |
H08 |
影響助聽器配戴穩定度的因子:以學齡前聽損兒童為例 |
林堂智、蔡宜欣、王璽鈞、林子彙、陳姵樺、洪右真 |
H09 |
影響聽損兒童配戴穩定度之預測因子 |
蔡宜欣、王璽鈞、林子彙、林堂智、陳姵樺、洪右真 |
H10 |
感覺與真實:談助聽器配戴穩定度於家長自陳與輔具讀取紀錄的差異 |
蔡宜欣、王璽鈞、林子彙、林堂智、陳姵樺、洪右真 |
H11 |
The role of ABR wave I in predicting the prognosis of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
葉文英、陳宜湧、方安生 |
H13 |
Assessment of the role of caloric test and 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 in patients with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
程淑珠、黃煒洛、吳閔玄 |
聽 力 組 - 海 報 |
||
序號 |
題目 |
作者群 |
HP01 |
嬰幼兒聽覺行為檢核表之編製 |
張婉琪 |
HP02 |
耳蝸放射線劑量與聽損關係之初探 |
吳瑜倢、徐正明、陳文政 |
HP03 |
聽小骨脫位個案報告 |
黃安琳、吳德芳 |
HP04 |
噪音性聽損與工作時程之相關 |
劉時旭、高玉純 |
HP05 |
臺大醫院聽神經細小兒童之人工耳蝸術後成效分析 |
王涵、曾麗惠、黃芳琍、黎慧妤、林珮璇、劉殿楨、許權振、吳振吉 |
HP06 |
一位經由巨細胞病毒感染之新生兒個案的聽力表現報告 |
邱欣儀、黎慧妤、曾麗惠、楊庭華 |
HP07 |
罕見疾病Opitz G/BBB Syndrome之案例討論 |
葉文英、張紫崴 |
HP08 |
以突發性聽損為表徵與罕見疾病Susac’s syndrome之關係 |
葉文英、王茂全 |
HP09 |
耳語及手指摩擦測試在社區成人聽篩之應用與分析初探 |
紀佑瑾、楊鑫迪、孫懋婷、許瓊文、劉樹玉、黃詠耀 |
H06 |
學前聽損幼兒之聽覺技巧發展:參照常童數據以評估療育成效之初探 |
張逸屏、張舒婷、洪萱眉、陳姵樺 |